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一週大事】一週大事2017.1.27~2.03



多名北約武裝土耳其籍士兵德國尋求避難

在德國《明鏡周刊》的報導表示大約有40多名在北約軍隊中執行任務的土耳其籍官兵選擇在德國遞交了避難申請。

德國內政部長宣稱將如對待一般的難民申請一樣,並且要求官員遵守相關程序和平常對待。

而德國總理梅克爾將於下周四前往土耳其官方訪問,試圖緩和德、土兩國目前較為緊張的外交關係。

德國財長:政治人物也是人,我們在難民政策犯了錯

德國財政部長蕭伯樂承認,過去兩年當中的難民開門政策上犯了錯,也表示政府正在從錯誤當中學習。

蕭伯樂與現任總理梅克爾乃屬於基督教民主黨,而基督教民主黨在移民的議題上逐漸失去民心。而現實梅克爾對於難民的方法是一旦被拒絕庇護,就得遣返回國,同時對非洲的難民申請採取相較之下更為嚴格的措施。

洛杉磯聯邦法院急令:禁止執行川普簽署的移民禁令

美國總統川普的禁止穆斯林七國國民來美的禁令1日再增添另一項法律挑戰,洛杉磯聯邦法院發出緊急命令,禁止政府官員執行川普禁令內的大部分條款。

川普禁止七國國民入境的行政命令雖然受到抗議,但民調顯示仍獲一半美國人支持。雖然全國各地有部分聯邦法官已裁定停止執行川普的行政命令。

加拿大魁北克清真寺發生死亡槍擊事件,27歲嫌犯自首

於加拿大魁北克市台北時間1月30日發生清真寺槍擊案,警方表示造成6死8傷,總理杜魯道譴責這是針對穆斯林的恐怖攻擊。

魁北克近年來自北非地區的穆斯林移民人口持續增加,在加拿大各地都有反移民者存在,但是擁有北美最多法語人口的魁北克省,則是唯一有政黨願意在政治上利用這類情緒的省份。

緬甸罕見暗殺事件:翁山蘇姬法律顧問於仰光機場遭頭後槍擊身亡

翁山蘇姬的法律顧問且為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的法律顧問,吳可尼,在1月29日自印尼雅加達返回緬甸時在仰光機場遭到槍手近距離持兩把手槍從頭後槍擊,當場身亡。此消息一出,引發當地人權社群一陣譁然。

吳可尼是緬甸最知名的穆斯林,他曾在2015年公開批評全國民主聯盟不在大選中提名穆斯林候選人。在緬甸,主要的宗教信仰為佛教,最近幾年其對於穆斯林的仇恨氣氛日益高漲,特別是針對緬甸西部的羅興亞人。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宣布退出南韓總統選舉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於二月一日舉行記者會,正式宣布不參選南韓預定今年舉行的總統選舉。

潘基文同時痛批南韓政壇,表示「我對一些政治人物的狹隘、自私態度失望透頂。我做成結論,與這些人結伴前行毫無意義。」,並將退出政壇。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一週國際大事】2017.1.19~1.26



  川普下令 美墨邊界開始築牆

川普開始履行其餘競選時的承諾,他於25日巡視國土安全部時簽署行政命令,啟動美國與墨西哥邊界超過3,000公里隔離牆的建設。第二道命令鎖定庇護非法移民的城市,並要聯邦政府削減的補助。並可能簽署限制難民和移民的行政命令,而其中包括臨時性限制來自所有國家的難民和對多國實施簽證禁令。

  川普退TPP。我方研議與美簽署臺美FTA

川普於上任第一天工作日、美國時間23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永久退出TPP。並希望能與美國在TIFA(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的基礎下,與美國繼續加強經濟與貿易關係,甚至為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做準備。

法國總統大選正激烈

共和黨代表法蘭索瓦·費雍的妻子長年掛名國會議員助理,領取了50萬歐元的薪酬。但費雍否認指控,但檢方宣布以涉嫌「侵吞公款、濫用社會財產及隱匿不法行為」罪名展開初步調查。

國民陣線黨魁馬林勒龐揚言在當選之後將要退出歐元區,並且實行ECU制度。且勒龐為現行所有主要候選人中唯一支持退出歐元區的候選人。

§歐洲貨幣單位(ECU)是一籃子歐洲貨幣,在1999年歐元誕生之前的20年間,被歐洲共同體國家用作計價結算的一種貨幣單位。

法國前經濟部長伊曼紐爾·馬卡龍可能是晉身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的黑馬,其以獨立候選人的名義參加法國總統大選,而他在1/10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用流利的英文演講惹來了不少爭議。

英國脫歐需國會同意,議程最快26日提交國會

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表示最快於周四將脫歐議程交上國會,審議脫歐條文,而議案將集中於啟動《里斯本條約》第五十條的問題上,有信心可在3月啟動脫歐,強調並不會推翻公投結果。

§《里斯本條約》第50條─「任何成員國可以根據本身的制憲要求,決定退出聯盟」

  朴槿惠彈劾案 首席法官籲3/13前裁定

南韓憲法法院院長朴漢徹:3月中旬前決定朴槿惠總統命運,因為到時將會面臨到2位法官退休的問題,恐怕會使判決的公正性扭曲。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言論廣場】雄中生看婚姻平權


文章/Beobachten Silently die Menschen

婚姻平權早已在歐美有過許多爭議 如今這個議題走進了華人社會 正式踏進儒家文化圈,這只是個開始。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而今那個單位的組成卻需要重新定義

曾經我對於同性戀完全沒有概念,大概就是兩個同性別的人在一起 但是長越大,對於同志的評語與日俱增的加注在他們身上 是真是假我也無法證實,但社會上就是那麼傳著 那些評論默默的在心中發芽,長成了一棵偏見的樹,擋住了事實

進雄中前,什麼雄中很多同志要小心一點 之類的耳語不斷出現,但是真的進雄中後,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同學言語之間彷彿對於同性戀都有一些成見 大家也都一副如果誰真的是可能很可怕的樣子 進雄中到現在高三了,除了之前很出名的某位同性戀外 其他的根本沒有,在雄中根本沒有同志存在,曾經的流言都是假的

恐同症彷彿是進雄中後大家都會得的一種病 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染上了,但其實早已病入膏肓 當一股排擠跟歧視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同志自然不會存在

婚姻平權看似跟我們無關,但也許對我們身邊的某些同學來說 那是一個他們未來保障他們婚姻生活的基石

當我們在訕笑以及揶揄同性戀時,他們可能在哭泣,偷偷的在心裡哭泣

婚姻應該保障所有相愛的人,而不是異性戀才配擁有的權利 不管其他人跟我們一不一樣,愛的是什麼樣的人 我們都該為了這最基本的人權而挺身而出為他們努力

婚姻平權,我們一起向前。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言論廣場】在服儀解禁的路上我們退步了嗎?


 
文章/La poursuite de la liberté

在1/19號校務會議以贊成:反對=84:3的票數通過了使服儀自由倒退了一大步的規定:「對未遵守校規有關之服儀之同學,每學期登記兩次通知導師及輔導中心,登記三次通知家長協助處理,登記五次登載列入於日常生活紀錄,一日(同一事件)登記一次為限。」然而有趣的是,在所有委員中學生代表僅有一人,沒錯你沒看錯,只有一個人。


從去年五月教育部發表了通知開始,便召開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會議,小從公聽會,大至校務會議,但是在這些會議中學生總是居於少數,即使努力的解釋及說服教師們學生所希望的訴求是甚麼,但是仍然不敵比例懸殊的問題。以校服委員會為例,學生代表僅有學聯會四位學生代表,但是教師代表卻有多達十四位,即使費盡唇舌仍然被扼殺在不對等的會議中,甚至要以退席的方式才能暫時阻止如此退步的事情發生在看似民主的雄中校園中。


當學校要用制服讓我們都一樣的時候,有誰認真想過穿上制服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要讓我們學會服從,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所以老師怎麼說你們就怎麼做就好了?那麼,學生的樣子該是甚麼呢?穿上制服真的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嗎? 學校是一個教育的場所並不是一個軍隊去要求大家一致,在我們這個正發揮著創意和最能塑造多元性的年紀時,學校卻以讓大家都要一致為理由抹殺了我們的多元,當我們要進入自律期時卻被打回他律期,在進入大學時再說你要學會自律,沒人要為你的虛度光陰負責,這豈不是很可笑?而當我們覺得這是惡法而努力要去改變它時,得到的是更加不合理的規定,用避罰服從的方式來迫使我們穿上制服。

讓我想到曾經有老師提出問題說穿著運動服進入校門多麼像是睡衣呢!這就是學校上家政課和美術課時的重要性了,可以藉由藝能科老師來教導學生如何穿著打扮,進而去讓看起來像是睡衣的運動服改變,而不是用穿著制服比較體面為理由箝制住我們的美感和穿著的藝術。最近有個西班牙短短七分鐘的動畫在網路上爆紅,其名為《Alike》,當父親要孩子別搞花樣,認真做好他在學校該做的事時,孩子身上的顏色漸漸褪去,成了與他人相同的顏色。我們不也是如此嗎?我們希望的是能夠在不違反公共利益和善良風俗的狀況下展現自我,卻被制服同化了。

服儀解禁的路可能遙遙無期,而且服儀改革退步了,在自由校風數一數二的學校中竟然出現了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而學生卻只能被迫遵守,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校園新聞】12/19校服制定委員會


文章/蘇德偉

在12/19號時召開了校服制定委員會,其中學權部提出了六項與服儀有關的校規做修改抑或刪除,以下為學權部提出的校規建議修訂之提案以及說明和結果

學生生活輔導暨服儀規定4-1

原條文:
上學進入校門,學生應穿著整齊制服或體育服(須繡學號),另天雨時可著雨鞋或涼鞋,惟進校後須換著皮鞋或布鞋。為因應天氣炎熱時,每日上課除體育課穿著運動服外,在教室及校園中活動,可穿著季節制服,或上衣穿著制式體育服、經審核通過的班服、社服或紀念衫,唯穿制服時,褲子仍應按規定穿著制式長褲。

建議修訂內容:
上學進入校門,學生應穿著制服、體育服或經學校認可之服裝(如班服、社服、紀念衫等等),如無法辨識身分者,須出示學生證,另天雨時可著雨鞋或涼鞋,惟進校後須換著皮鞋或布鞋。為因應天氣炎熱時,每日上課除體育課穿著運動服外,在教室及校園中活動,可穿著制服、制式體育服、經審核通過的班服、社服或紀念衫」。

說明:
配合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上學進入校門非重要活動,學生得自由選擇穿著。

結果:
贊成:反對=4:14

學生生活輔導暨服儀規定4-4

原條文:
上體育課時一律穿著制式運動服裝或全班整齊一致之班服,禁止穿著便服或服裝不整在校園內走動。

建議修訂內容:
上體育課時應穿著運動服裝。

說明:
依「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服儀不整之標準無統一且客觀之原則。

結果:
贊成:反對=6:9

學生生活輔導暨服儀規定4-5

原條文:
教室上課時間,禁止「脫鞋襪、穿背心、打赤膊、穿短褲、穿拖鞋或涼鞋」,不 依上述規定穿著者,上課教師得依本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要點」處理。

建議修訂內容:
教室上課時間,禁止「脫鞋襪、上身只穿背心、打赤膊、穿拖鞋或涼鞋」,不依上述規定穿著者,上課教師得依本校「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要點」處理。

說明:
現已開放在校園中穿著非制服之服裝,然而原條文「穿短褲」易使人誤會穿著運動短褲也違規。

結果:
贊成:反對=17:0

學生生活輔導暨服儀規定4-6

原條文:
學生於全民國防教育課術課、朝(週)會及期中(末)考、模擬考、始、休業式、畢業典禮期間及學校公告之重要活動等期間一律穿著制服。

建議修訂內容:
學生於全民國防教育課術課、畢業典禮期間及學校公告之重要活動(如國際交流)等期間一律穿著制服。

說明:
朝週會、始休業式的本意原是傳遞訊息或是聽演講,這幾個活動所要達到的成效和如何穿著實無太大關聯。另本校於105年度第一學期期初校務會議已通過考試可選擇穿著制服或是攜帶證件。

結果:
因時間不夠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討論,所以放到下次討論。

學生生活輔導暨服儀規定4-7

原條文:
冬季穿著夾克時,拉鏈應拉上,穿著其他禦寒之雜色衣服時,應穿在夾克內,夾克下緣不得露出白色校服或雜色衣。

建議修訂內容:
建議刪除此條文

說明:
配合「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

結果:
贊成:反對=4:8

學生穿著便服注意事項

建議修訂內容:
建議刪除此條文

說明:
假日學生到校可能是社團活動、自習、運動等原因,且本校屬開放式校園,要求學生如何穿著並不恰當。

結果:
贊成:反對=7:7 因贊成反對同票,所以經由主席裁決後刪除此條文

為甚麼要修訂呢?不是已經能穿其他服裝進入學校了嗎?

結果:
我們不能因為很多同學穿著不符現行規定的服裝,然而執行單位不去抓而忽略存在在那裡約束著我們的校規,因此會召開校服制定委員會建議學校修改不合的規定。 舉個例子: 法律規定闖紅燈是要罰錢的,可是大家都在闖然而警察也沒有很努力抓,難道就要因此忽視這條法律嗎?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校園新聞】訪問廢票盟


文章/蔡奇璋



Q1:廢票盟所關注的事是?

我們所關注的是學生對於學聯所作所為「知」的權利、學聯是否有確實達成其政見,以及評論往後正副會長候選人的政見(而非以實際推出候選人競選的方式),藉此達到有效監督、制衡學聯的目的,是個永遠的在野組織。



Q2:那你們要如何監督學聯會呢?

我們會採用揭發學聯黑幕以及評比其施政(包含預算、活動安排、學生權益爭取等等)的方式來監督學聯,而因目前雄中生對我們的關注度仍不高,因此我們每篇皆會藉由「紅樓康普爛」增加觸及率。若學聯不理會我們的訴求,我們將先透過小信箱、連署平台(開放之後)確保學聯有收到我們的訴求,若學聯依舊以冷處理的方式面對,我們將透過遊說議會代表利用其職權制衡學聯,藉此推廣我們的訴求,使得雄中生對該議題產生關注,進而達到向學聯施壓的效果。





Q3:如果學聯會採取不理會方式?

考量到候選人們的政見時常明顯難以執行或不符合同學們的需要,必要時我們不排除在會長選舉以及未來的議員選舉裡呼籲大家投下廢票,讓候選人清楚知道我們需要的與他們的政見有相當大的落差,因為若只是不去投票,極有可能被當選人解讀為沒有意見,因而忽略同學們真正的聲音。 若相關參與度高的話,我們將考慮彙整各方意見,並公告在粉專及紅樓康普爛上,使候選人的付出能更貼合雄中生的需要。此外,我們一切的宣傳皆會在網路進行,一來可以隱藏身份,確保資訊來源之正確性及數量,二來我們較不會受到壓力,以確保我們提出之訴求的公正性。

【校園新聞】日本國際交流


文章/吳建霖

唯有親身體驗自我的渺小,才能體悟世界的遼闊 國際交流

對於台灣高中生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深入探討你會發現,身為高雄第一學府的高雄中學所享有的國際交流機會其實並不算少,善用資源不僅能在日後備審資料多一層優勢,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的自我成長。




精進語言能力

課本裡的單字和片語固然重要,除了要學會其解釋和念法,更要學以致用。想起第一次和外國人交談時,因為不同的口音和過度緊張,自己腦袋根本是一片空白,畢生所學在一瞬間就化作虛無。而這就必須透過經驗去習慣,在交流活動中,就必須置身於無時無刻的「英聽訓練」,久而久之應對起來就能更得心應手,也能容易的抓住自己不足的地方,對於想挑戰和想精進語言能力的同學這樣不失為一個大好機會。






體驗異國風情

在異國生活,你會發現國外的食衣住行都能讓人有新奇的發現,小至餐桌禮儀,大至風俗習慣。如果有幸住在寄宿家庭,還能完全的體驗到當地學生的通勤習慣.休閒娛樂.時下流行之物。另外,也能在活動中結交外國朋友,這也是畢生難得的人生經驗。



一個蛻變的機會

我想整個活動下來,最重要的還是「自我成長」,我是參加今年在日本舉辦的「超級人社論壇」,在活動期間我們必須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完成一個簡報,過程中,無法聽清楚他人表述的內容再加上緊湊的節奏,我很常落後進度。挫敗感和自卑感不禁油然而生,第一次,在遇上問題時,以往能求助的管道卻不在身邊,一切都必須靠自己解決,我想,那對我也是種另類的磨練吧。聽不懂就請他再一講一遍;自己的意見無法說的完全就用寫的,甚至是比手畫腳也在所不惜。而外國學生也都很不吝嗇的幫助我。最後我看似貢獻微小,但至少我嘗試過,而不是只當個安靜坐在位置上的人形立牌。

結語

國際交流,能有效的拓展自我的所見所聞,並且能領悟到自我的渺小,努力地跳出那個井吧!你會發現,世界,真的不只圓頂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