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言論廣場】尋找下一個「台灣共識」


作者:王亦民/編輯:莉控、鈺順
       今天在放學後回家的路上,媽媽說,我們家附近有個國民黨的遊行,聲稱有兩萬人,不過她又接著說,怎麼看都覺得只有五千多人。原來是高雄市議會國民黨黨團舉辦的「反徵收汙水費」遊行。這次中央公職人員選舉,高雄選情異常的冷,在國民黨選情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出來辦活動刷刷存在感也是人之常情。
  選情冷,但三位總統候選人在政見發表會、辯論會上的交鋒,卻十分火熱,在上一次的辯論會上,有一些備受矚目的亮點,像是宋省長的彎腰和朱立倫的淡水阿嬤,不過在此場辯論會中,使我至今仍無法忘記的,是朱立倫對蔡英文的批評:

「蔡主席不能一切看民意,台灣需要的是一個領導人。」

  綜觀蔡英文提出的競選政見,許多政見都包含了「凝聚共識」的字眼,年金改革要召開國是會議,核四廠的運轉要召開國是會議,兩岸簽署協議監督機制也要召開國是會議,又要建立多個委員會,邀請專家及人民共同參與,凝聚共識,而當被問到對於這些棘手的問題要如何處理時,蔡英文也總是以「開會議,找共識」作為回答,不免引來對手的嘲諷,稱她如果成為總統,將會是個最愛開會的總統。
  對照蔡英文,朱立倫認為領導者應該有自己的意見,並一手帶領人民走出困境,而非依循人民的意見,這也是柱柱姐在被換掉前一再強調的,他要為中華民國開出一條道路。簡而言之,朱立倫認為一個國家的元首應該是羊群的牧羊人,蔡英文則認為國家的元首應該是人民的僕人,這顯現出兩位總統候選人對於領導者這個職位南轅北轍的看法。

審議民主vs菁英民主

  蔡英文的競選政見是審議民主理論的體現,審議民主理論重視審議(Deliberation)的過程,因此將其作為政策決策的中心,她的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目標即是使一個影響全民及下一代的議題,經由社會各界的討論、溝通,形成結論及具體政策,這同時也是民進黨近年來在許多重大議題上的主張,包括對於核四廠運轉、兩岸協議、兩岸領導人會面等。
  朱立倫的主張則是菁英民主理論的代表,菁英民主主張民主政治只是選出決策者的過程,選後的公共政策的決定,則由選出來的代議士參與即可,人民對於政治的冷漠有助於社會的安定。在年金改革上,朱立倫說,他一上任,立即推動,不會像蔡英文一樣還要召開多場國是會議。當然,在過去八年國民黨執政的作為,也可以看到菁英民主的影子在,一個例子就是服務貿易協議,在通過前未積極地徵求台灣民眾的意見,只跟我們說這是馬英九的德政,然後三十秒就通過了。
  當朱立倫說要調基本工資一萬元時,蔡英文會說,先凝聚資方、勞方的共識,傾聽他們的聲音,再做出符合全體人民利益的決定。所以,我們到底要選哪一種領導人?

牧羊人還是僕人?

  我曾經詢問多位同班同學一個問題,「你知道你們家選區的立法委員是誰嗎?」大部分都不清楚。一位知道,回答我,「我家選區的立委很廢都沒在做事情,然後眉毛很奇怪。」(這位立委是王進士)

(資料來源: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既然大部分的人都不清楚自己選區的立委,或者知道,但不知道自己選區的立委在立法院的建樹,那我們真的可以說我們選出的代議士,可以為我們做出符合我們國家利益的決定嗎?簡單來說,在台灣,一個想要成為代議士的人,可以是一個與財團打了許多勾勾的政客;可以是一個炒房、炒地皮的投機客;可以是一個在地方橫行無阻的黑道,只要夠有錢和臉皮,辦一場感恩餐會、送你個小電扇或是來高喊「六三三」、「三環三線」,就可以換得一個「菁英」、「代議士」的頭銜,然而,這些人真的可以為年金改革、兩岸關係等影響你我未來的重大議題做出符合我們利益的決定嗎?
  蔡英文的「凝聚共識」是否可以真正解決台灣目前所面臨的窘境,無人能知,因為年金改革、兩岸貿易協議、核四廠運轉這些議題中,挾帶的是不同職業領域、不同意識形態的族群之間的利益衝突,達成共識將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最終結果,我們目前無從而知。但凝聚共識絕對是一個解決這些問題必經的第一步,因為即使1位總統、113席立委皆帶著善意(Goodwill)進入總統府、立法院,仍無法直接代表三百六十行,也無法在不傾聽民意的情況下,為全台灣2300萬人做出正確決定。

尋找下一個的台灣共識

  一個國家的成立,是由全體人民達成共識,賦予一個政府治理其的權力,既然如此,影響國家、人民的重要決定,可缺乏人民的共識嗎?又可不以民意為依歸嗎?
  九二共識,一中到底怎麼表,馬習會為此共識照了妖鏡,九二共識並不存在一個真正的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中華民國的則是一中各表,又在台灣內部,九二共識只得到區區27.4%的人民認同。會有如此情形,即是因為一九九二年在兩會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少數人並未經過人民的授權,事先也未經過討論,就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個共識,強迫人民接受,塑造出一個「達成共識」的假象。這個九二共識,在日後成為兩岸政治人物操作族群分裂的工具,在今天看起來,充其量只是9.2%共識。我們真的還要繼續讓少數人決定影響我們重大的公共議題嗎?
  台灣需要一個符合台灣民意、符合這個世代的一個新「台灣共識」,這個共識,不應該是一個少數人加諸於我們意念之上的假共識,而是一個引領不同行業、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到同一個屋簷下,為台灣的未來,不論是在重大內政、外交或是兩岸議題上,做出一個符合台灣利益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